VIDEO
🗺️Карты Google: 00:00 Введение 2:37 千佛洞 15:13 三十三天洞 32:35 藏佛殿 马蹄寺又名普光寺, 是集石窟艺术、祁连山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, 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: 历史渊源 • 马蹄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, 由晋人郭瑀开岩穴隐居讲学, 其弟子凿修石窟,历经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,至今已逾1600多年。 • 历史上, 马蹄寺在北凉时期为汉传佛教寺院, 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。 建筑规模与布局 • 石窟群:马蹄寺石窟群总体建筑规模宏大,包括金塔寺、上中下观音洞、千佛洞、南北寺等七处石窟群和寺院,共有70余个洞窟。 • 北寺:名曰“普观寺”,位于马蹄山中部坐西向东的红沙石悬崖峭壁上, 窟前平地上原有马蹄寺院, 有三佛宝殿等建筑, 坡下山坳有数院供僧人和香客居住的厢房。窟寺有大小窟龛30多个,主要有三十三天洞、藏佛殿、马王殿和药王殿、坐佛洞等。 • 南寺:谓之“胜果寺”,位于北寺山梁之南。原建有大经堂,金顶碧瓦,规模宏大, 寺内原保藏一部完整的清代大藏经和清代皇帝御赐的龙袍、马鞍。 • 千佛洞:位于马蹄寺东北约7华里处,窟龛开凿在马蹄河西岸陡峭的崖壁上,今窟龛依山崖形势自然分为南、中、北三段,南、中二段以佛窟为主,北段为浮雕塔林。 主要景点 • 三十三天洞:开凿于元代,距地面42米,自下而上共开五层,计21个窟,结构上小下大,宛似宝塔。洞窟形制分为平面方形的人字坡顶窟和覆斗式四面坡顶窟,每窟内正壁开一半或壁画。 • 藏佛殿:俗称“站佛殿”,该窟为一个平面纵长方形的平顶大窟,深33,5米,宽26,3米,高约15米, 是马蹄寺石窟群中最大的一窟。窟内有前堂、拜殿、甬道三大部分,前堂正中塑造站佛,高约9米。 • 马王殿:又名“马蹄殿”,因窟内石板地上有一个形态逼真的马蹄印迹而得名,窟内南、北、西三壁凿圆拱形龛, 龛内原有造像, 今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侧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残迹。 • 药王殿:又称“南坐佛殿”,开凿于元代,里壁正中开一大龛,上塑药师如来坐佛像一尊,石胎泥塑,造型庄穆,左右壁间绘画大型贤劫千佛。 文化价值 • 宗教价值: 马蹄寺是河西走廊著名的佛教胜地, 历史上僧众众多,香火鼎盛,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。 • 艺术价值:石窟内保存有大量的佛像、壁画、影塑等艺术作品,其风格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 • 历史价值: 马蹄寺证了河西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,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、文化、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。 早期开创: 郭瑀为了隐居讲学,在临松薤谷(今马蹄寺)开岩穴、凿石窟而居,其弟子众多,在他的带领下,初步完成了一些石窟的开凿,这些石窟主要是为了满足讲学和居住的需求。 • 北凉时期发展:北凉建立后, 沮渠蒙逊大力推崇佛教, 在郭瑀所凿石窟的基础上, 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开凿石窟、塑造佛像,将其扩建成佛教寺院,开启了马蹄寺作为佛教圣地的历史。 • 后世不断修缮与扩建: 历经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(西夏)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,历代都有对马蹄寺进行造像、绘画以及洞窟的修缮和扩建。例如,明朝永乐元年(1403年)修建了马蹄寺禅院,永乐十四年(1416年)成祖皇帝朱棣敕赐“普光寺”。 在建造技术上,由于山崖石质属粗红砂岩,不便雕刻,故绝大多数为泥塑。工匠们先在崖壁上开凿出洞窟的雏形,然后用泥土、砂石等材料塑造佛像、绘制壁画。在建造“三十三天”等洞窟集群时, 采用了独特的分层开凿和隧道连通技术, 自下而上排列为7–21, 龛窟, 各层之, 间都有隧道通连, 形成了复杂而精巧的建筑结构。